本篇文章2403字,读完约6分钟

原标题:网络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泛滥黑灰产业链千亿

制图/李晓军

黑客入侵、账户被盗、钓鱼网站… … 人们对这些典型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已经一无所知了。

再加上,逐渐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产业正在扩大。 无论是劳动者还是执法机构,对其违法性的认识还很模糊。 相应地,打击处罚的力量也不够。

业内人士表示,网络黑产业与灰色产业相互吸纳优势相当明显,产业规模保守估计超千亿元,社会危害性大,亟待立法、执法、司法较为有效地应对。

黑色产业的规模很大

据新闻网络联络新闻中心( cnnic )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中国读者规模达到6亿6800万人。 巨大的网络顾客成为网络黑灰产业违法犯罪的对象。

今年年初,腾讯发布的《互联网黑色产业链年报》总结了目前互联网黑色产业链的主要犯罪方法和趋势。

一是互联网黑色产业链由过去的黑客模式转变为犯罪分子的敛财工具和商业竞争手段,呈现出明显的集团化、产业化趋势。 通过窃取许多网站的数据库来获取读者的个人新闻和银行卡资料是黑产者的惯用手段。

二是互联网黑色产业链的工作人员有攻击手机的倾向。 每年有近2亿手机用户感染病毒,每天平均有54万手机中毒,是去年的1.8倍,是去年的5.7倍。 其中,利用假基站发送木马诈骗邮件,诱导客户下载和安装木马病毒,是网络黑产集团最常用的犯罪方法之一。

“网络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泛滥 黑灰产业链超千亿”

三是随着大量网站数据库被盗,许多网络罪犯在掌握读者个人新闻后,倾向于冒充熟人,用准确的诈骗场景诈骗受害者。

12306年数据泄露事件、韩国三大信用卡企业新闻泄露、索尼图片入侵、银行卡被盗事件… … 根据年的各种重大网络安全问题,网络黑产已经从半公开化的纯粹攻击模式转变为敛财工具和商业竞争手段,集体化、产业化趋势明显,跨境网络犯罪频发。

“网络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泛滥 黑灰产业链超千亿”

据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介绍,去年共查处各类网络相关事件15.7万起。 其中,诈骗、传销等金钱侵入型案件最高占38%,色情行业次之,占20%,赌博占14%,违禁品销售占9%。

公安部的数据显示,从年到年,全国通信新闻诈骗案件从10万起激增至40万起,年均增长30%以上。 年因通讯新闻诈骗造成的公共损失达100多亿元

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已成为国家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公司生存迅速发展的共同诉求。 据腾讯透露,雷劈作战共打击200多个黑产集团,涉案金额5000多万元人民币。

日前,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也发起了重点打击三大类互联网黑产业的专项行动。 这三类黑产业是模仿制作集团,比较涉嫌拒绝服务攻击的黑客集团、窃取个人新闻和财产账户的盗窃集团、金融、政府网站。

灰色产业病毒式扩展

除了以上明显犯罪的黑色产业链外,各界还必须重视的是互联网灰色产业的病毒式扩张。

黑色产业的上游产业是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 由于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行为本身不会带来直接危害的结果,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被称为灰色产业。 工人不认为自己的行为违法。

社会工作者网站,也就是专门注册买卖各种账户的网站工作人员刘飞(化名)向《法制日报》记者表示:“我们购买了大量的手机黑卡、身份新闻,用软件批量注册, 买这些垃圾账户的人有的刷粉,有的刷单子,有的刷单子,有的拿去诈骗。 在从事我们工作的人中,没有几个人认为自己是违法的。

“网络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泛滥 黑灰产业链超千亿”

无论是用机器注册大量买方账户、骗取卖方资格认证、虚假交易,其共同优势都不是以真正的交易为目的。 网络虚假交易在法律上没有被定义为违法,因此吸引了大规模的参与者。 业内人士估计,其工作人员将达到数十万人。

调查显示,阿里、京东等EC平台、腾讯、本、新闻网站等社会交流、游戏平台,甚至是新出现的韦伯等出租车驾驶软件,相关垃圾账户都是互联网上专用的 一个垃圾账户从几美分到几元不等,大量出售,数量惊人。

在暴利驱动下,灰色产业链异常繁荣,成为全球共同的问题。 据国外媒体宣传,推特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僵尸粉地下产业链的繁荣和快速发展。 根据安全企业的研究报告,这条产业链的规模已经达到4000万美元到3.6亿美元。

这些灰色产业和黑色产业相互依赖、交织,迅速发展成平台间、领域间的集团犯罪链。 手机黑卡、银行卡、身份新闻的非法买卖,看似灰色产业,但看似影子的却是网络诈骗、盗窃、攻击等各种黑色产业。

落灰会面临法律困境

灰色产业给各大网络公司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但相关企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用于防控。 他们期待执法机构加大打击力度。

实际上,灰色产业从业者不仅不认为是违法犯罪,而且法律不完善,执法、司法部门对此也有模糊的认识,打击力度不够。

年,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过专题调查。 我院项目组对广州市中院和市12个基层法院从2008年开始全年判决的网络犯罪实例进行了分析,发现涉及网络诈骗类犯罪,判决数不到举报数的1%,司法追究率低得惊人。

面对这些混乱,今年年初,最高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率先开展了相关专业研究。 他们收集整理了60多起涉及电子商务平台被判刑的网络犯罪案件,发现由于法律和司法解释不完善,大部分危害社会的网络犯罪行为无法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泛滥 黑灰产业链超千亿”

例如,年9月,犯罪嫌疑人利用在武汉利用EC平台向移动终端账户发放电子现金信封的机会,恶意注册1.7万多人账户领取电子现金信封,与自己掌握的21家店铺现金获利,EC平台30万。

与本例相比,研究小组认为,行为人以恶意注册或虚假认证的方法批量获取账户,然后将其用于上述平台现金信封的兑现,大规模进行恶意注册账户和虚假认证账户的行为,是实施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基础

这些网络犯罪行为还包括通过买卖、招募、商家活动等诈骗方法获取公民身份新闻,并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虚假登记、认证。 通过撞库收集密码的方法窃取他人的账户; 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发布大量虚假交易新闻; 用技术手段截取他人流量,实施非法广告以获取利益等。

“网络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泛滥 黑灰产业链超千亿”

据悉,虽然相关法律尚未做出规定,但该研究小组将对危害较大的网络行为提出立法建议。

来源:UI科技日报

标题:“网络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泛滥 黑灰产业链超千亿”

地址:http://www.ulahighschool.com/uicyxw/5846.html